《回乡偶书》二首 其一 诗句解读

Data by GuamfuMuseum on 2025-10-31

《回乡偶书》(二首)

——唐·贺知章

其一  
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

第一首流传甚广。诗人起句平缓,语言朴实,一句双意,一去一回,轻松自然地跨越了半个世纪。“乡音无改”,乡音是很奇怪的文化现象,尤其南方语系,各地口音差别只有家乡人才能准确分辨;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,听见乡音都会感到十分亲切,尤其母语有天然的亲近感,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能对它无动于衷。在没有普通话推广的年代,乡音是身份认同的第一道关卡,所谓老乡不是自我表明的身份,而是乡音的认可。中国疆域辽阔,语音系统繁杂,尤其山区,有时候走出十里路语言就有差异,走出百里路就听不懂了;所以贺知章开篇就强调“乡音无改”,一个人在外为官五十年,仍操一口乡音,至少说明还想念家乡,强调身份认同。“鬓毛衰”,“衰”本身是粗麻布制的毛边丧服,有临近死亡的含义。两鬓稀疏谓之衰,贺知章八十五岁高龄,已知天命无多,所以使用了“鬓毛衰”这样一个自嘲大度的词,让人顿生怜悯。


紧接着两句发生戏剧性变化,将前两句低沉委婉的语境立刻融入欢快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“相见不相识”太正常自然了,儿童戏于村口,有生人走过来问话,这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最熟悉的场景;一个自然村落,全村的人都相互认识,偶尔来一个生人会引人关注,但好客的举动表明天下太平,一个“笑问”将气氛调和到最佳状态,充满了善意:“客从何处来?”


“客从何处来”对贺知章是一道难题,反主为客的他确实无法回答村童最质朴的问话,主乎?客乎?贺知章三十六岁中状元,这之前已经离家求学宦游,风风雨雨,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。性格旷达豪爽的他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,怎么告诉他们自己光荣坎坷的一生呢?此诗最大的成就就在于此,余音袅袅,三日不绝,再多说一字即为累赘。


  • 朝代:
  • 类别:临展
  • 现藏:观复博物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