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高》诗句解读
Data by GuamfuMuseum on 2025-10-31
《登高》
——唐·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杜甫的这首七律,被清人杨伦称为“杜工部七言律诗第一”,明人胡应麟在《诗薮》中赞誉此诗“如海底珊瑚,瘦劲难移,深沉莫测,而精光万丈,力量万钧”。他最后总结说,《登高》不是唐代七律第一,而是古今七律第一。
古今第一自有道理。一篇之内,句句皆奇;一句之内,字字皆奇。杜甫未动用冷僻字,也不用典故,起收自如,开篇首句即入联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此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,登高乃古人习俗。起句壮阔大气,“风急天高”为秋天常态,秋高气爽,除此常态外,杜甫马上带入声音“猿啸哀”。猿声的文学意象是悲是哀,更是感慨。李白诗句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,白居易诗句“杜鹃啼血猿哀鸣”,高适诗句“巫峡啼猿数行泪”,王昌龄诗句“愁听清猿梦里长”,唐诗里猿声比比皆是。由于猿啸天生幽长带伤,听之悲凉,所以意象明确,肃杀凄冷,哀婉悲伤。起句先满足感觉和视觉——“风急天高”,后满足听觉——“猿啸哀”,重点在听。紧跟着的“渚清沙白鸟飞回”,视点迅速由高向低,俯视江中小洲,鸟在洲上空中徘徊,徘徊本义就是回旋飞翔之貌。这个“回”字在此也念“徊”,“徊”“回”通假,否则失韵。首联对仗松弛,不动气力,秋高气爽,水缓滩平;猿声入境,飞鸟徘徊,很难察觉作者暗藏的心境。
颔联为千古名联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表达通俗直白,启用叠字。叠字又称“重言”,节奏明朗,韵律协调。叠字诗歌常见,尤其在摹声绘色中更加凸显功用。杜甫善用叠字,也多用叠字,存世诗中大量使用了叠字。“穿花蛱蝶深深见,点水蜻蜓款款飞”,“短短桃花临水岸,轻轻柳絮点人衣”;明人杨慎《升庵诗话》中说:“诗中叠字最难下,唯少陵用之独工。”“少陵”就是杜甫。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,“萧萧”乃叠声,马萧萧——马声,风萧萧——风声,落木萧萧——落叶声,此处无声胜有声;对句“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极目远眺,大江尽收眼底,态势积极。上句写近景及远——落木无边,下句绘远景及近——长江不尽,出句是释放态,对句是收缩势,收放自如,张弛有度。
《登高》前四句写景抒情,情融入景;后四句动情带景,景化为情;总体前四句为客观表达——写景,后半句为主观表达——写情。颈联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颈联虽没有颔联脍炙人口,但含义深刻而丰富。宋人罗大经在《鹤林玉露》中说,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,而对偶又极精确:”万里”,地之远也;“悲秋”,时之惨凄也;“作客”,羁旅也;“常作客”,久旅也;“百年”,暮齿也;“多病”,衰疾也;“台”,高迴处也;“独登台”,无亲朋也。罗大经对此联的拆解只说了《登高》的词义,而颈联最难表现的是诗人的内心。“万里”是空间概念,“百年”是时间概念,空间与时间在此纵横交汇水乳交融,诗人之悲无非作客,诗人之病不过孤独。杜甫以悲天悯人之情怀,一气喷薄而出,气象高浑,走云连风,将历史江山与当今个人串连在一起,既有大视野,又有小纠结,国难家愁忧心伤时,全部倾注于颈联。
尾联仍对仗: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杜甫一生喜饮酒,“却忆年年人醉时,只今未醉已先悲”。杜甫五十九岁时,遇雨受困于岳祠多日,县令划小船来接他,船上杜甫因饿吃肉饮酒无节制,当夜死于船上。杜甫之死,学界有数种说法,我只愿意相信这种符合逻辑的说法。杜甫实际上晚年因肺病已戒酒,写《登高》时年届五十六岁,体弱病沉。重阳时节,独自登高,赏秋欲排遣心中郁闷,但无奈山河壮丽,时空不待,杜甫用“艰难”“苦恨”“潦倒”等直接负面词汇表达他内心的无限悲凉。尾联与前三联飞扬震动截然不同,软冷凄淡,戛然而止,如鱼入网,如兽在笼。
七律《登高》四联皆对,唐诗中十分罕见。清人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认为:“七律八句皆属对,创自老杜。”而杜甫这八句四联没有生拼硬凑之感 ,不涩无典,读之如千军万马,冲坚破锐;又如飘风骤雨,折旆翻盆(清·张世炜《唐七律隽》)使得《登高》“高浑一气,古今独步”(清·杨伦《杜诗镜铨》)。
- 朝代:
- 类别:临展
- 现藏:观复博物馆
更多藏品
体味古人的生活韵味,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