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李凝幽居》诗句解读

Data by GuamfuMuseum on 2025-10-31

《题李凝幽居》

——唐·贾岛

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

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

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

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


开篇平淡无奇: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”与皎然首句“移家虽带郭,野径入桑麻”诗境差不多,由路途带景色,孤傲荒野,体现隐士人格。“邻并”即邻居。


颔联温情,缓缓推出: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这不仅仅是贾岛的名联,还是唐诗中的名联。因为此联创造了一个词语——推敲。“推敲”一词今日使用普遍,在同义词中最年轻,琢磨、研究、思索、商量、斟酌等词都先于它。“推敲”的产生还得益于本诗故事。贾岛即兴的小诗中本是“僧推月下门”,他觉得“推”字有些不妥,或许改为“敲”字更好。贾岛骑驴,一边反复做着推和敲两个动作,一边低头吟诵,正巧赶上京兆尹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出行,人人纷纷避让,但贾岛只顾低头吟诗,慌乱中闯到韩愈跟前。韩愈问他为何乱闯,贾岛就把事情原委说了,韩愈思索了一下说:“。我看还是‘敲’好。”从此贾岛与韩愈就交上了朋友。此事记录在唐五代笔记小说《鉴诫录》中。


这首诗“僧敲月下门”一句,到底是“敲”好还是“推”好,从那时起就一直有争论。《唐诗品汇》说:“‘敲’意妙绝,‘下’意更好,结义又老成。”《唐诗镜》说:“三、四苦而呆,绝少生韵,酷似老衲兴味。”《姜斋诗话》说:“若即景会心,则或推或敲,必居其一,因景因情,自然灵妙,何劳拟议哉?”此句里的“推”与“敲”讨论千年,正是其魅力所在。韩愈的故事若真,我认为韩愈是有道理的。理由一,“推”是主,“敲”是客,主客不能颠倒,贾岛去李凝宅做客,敲门礼貌一些;理由二,“推”失节奏,“敲”有节奏。敲需要有停顿间隔,推则顺路而来一气呵成;而节奏感的出现是诗之重点;理由三,“推”显寂静,“敲”有声音;声音的引进使内容立体;颔联起句“鸟宿池边树”表现的就是无声,强调寂静;对句“僧敲月下门”出声,打破上句寂静,抑或反衬寂静,达到更佳境况。从对仗要求上讲,上联表现画面,下联突出声音要素。此名联由此禅意十足,载入史册。


颈联:“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”这是回去路上的感受。似乎天未完全黑下来。这会儿是秋天,所以野色斑斓;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,云动石移乃主观感觉,不是客观现象。作者非常注重心态,不遇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拥有此时的乐观,才能看见路上的风景。诗人用轻松的笔触、带禅意的心态让访友不遇变成一场生活中的修行。


最后尾联写出诗人心中之事:“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”前三联一直在写所见所闻,因为无人诉说,最后只能对自己说一句,对自己说似乎不需要过于确定,所以用“幽期”一词,但有一点确定——我一定会再来。


  • 朝代:
  • 类别:临展
  • 现藏:观复博物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