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錾刻卷草纹六方针筒 辽代

Data by GuamfuMuseum on 2018-11-30

银錾刻卷草纹六方针筒 

辽代


针筒以薄银片打制成六方形,顶部有六方圆顶形盖;筒身上端和盖顶部焊有环钮,其上各系一条银链,三条银链的另一头同系于一个圆环,环上加银钩,易于佩挂。筒身外壁在顶部、腰部、底部分别上下錾刻双线轮廓,内錾卷草纹。此针筒造型、装饰简练,是辽代人随身佩挂着盛装缝衣针的实用器物。

缝衣针是古代女子过七夕时不可缺少的物件。在古代,姑娘和少妇们有在农历七月初七“乞巧”的风俗,以针验巧便是其中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活动。七夕夜,女子可以“穿针乞巧”,或称“穿巧针”,以五色线对月穿七孔针,过者为巧。明清时还流行“丢巧针”,又称作“丢针影”“丢针儿”。“丢巧针”要在七夕中午将针投入到事先准备好的一碗水中,使针浮在水面,观察水下针影,如果碗底映出花朵、鸟兽、云彩等形状,可称为”乞得巧。清宫也会在七夕夜晚举行穿针比赛,是宫中女子最为期待的盛会,借此祈求心灵手巧、幸福美满。

  • 朝代:辽代
  • 类别:金属
  • 现藏:观复博物馆